茶文化中国特产网

中国特产网
汇集全国旅游信息,旅游景点大全,旅游百科知识

应县紫皮大蒜

应县紫皮大蒜的基本介绍应县紫皮大蒜,山西特产,因主产于山西应县小石口村而得名。天然土地,矿物质含量比较高,土地比较肥沃;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收获了应县蒜皮紫红,头肥瓣大,辛辣味浓,包衣紧密,不只名闻三晋,而且远销日本、东南亚,享有声誉。可调...

应县紫皮大蒜的基本介绍

应县紫皮大蒜,山西特产,因主产于山西应县小石口村而得名。天然土地,矿物质含量比较高,土地比较肥沃;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收获了应县蒜皮紫红,头肥瓣大,辛辣味浓,包衣紧密,不只名闻三晋,而且远销日本、东南亚,享有声誉。可调味又可作药,堪称"金不换"。假如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汽车轮胎下轧过去,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,蒜头在汽车轮胎刚碰着的时候,只听“啪”的一声,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,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。

栽培要素

山西应县栽培,于3月中旬土地解冻时,亩施优质圈肥(禁忌使用羊粪)2500~5000公斤,过磷酸钙30~40公斤,再行耕翻,然后顺犁沟施碳铵30~40公斤,耙细整平,作成1~1.5米宽的畦。选无病、烂及冻伤的大、中蒜头。掰瓣分成大、中、小三级,按行距20厘米,开深3~4厘米的沟,顺沟追撒硫酸铵或磷二铵5~7公斤,于春分至清明间播种,株距10厘米,每亩30000多株。播种后最少要浇水4~5次,中耕2次,追肥1次。夏至到小暑时抽蒜苔,20余天后收成蒜头。

营养成分

1.提升免疫力:铜等矿物质形式与免疫机能有关的酵素。

2.补充能量:含碳水化合物,能飞速为身体提供能量。

3.安神除烦: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大脑消耗的葡萄糖

4.消食:能够帮助胃酸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,宜于治疗饮食积滞证。

5.化痰止咳:适合多痰,痰粘稠,咳嗽等症状。对咽喉部有好的湿润和物理治疗用途,有益于局部炎症治愈,并能解除局部痒感,从而阻断咳嗽反射。能稀释呼吸道炎症和分泌物的黏稠度,使之易咳出,有益于止咳和祛痰。

6.止泻:适合脾虚型腹泻病人,症状是:久泻不愈、面色萎黄、食欲衰退、大便稀薄且有不消化食物。

商品特征

应县紫皮蒜产于应县小石口村一带,当地群众在峪口肥沃的沙土地精心种植,培育出的紫皮大蒜蒜皮紫红,头肥瓣大,辛辣味浓,外皮松而内瓣衣紧,鳞茎皮紫易剥,多数为四六瓣,洁白有光泽,个体肥大肉质紧实,以味辣香美而著称。应县紫皮大蒜更有一个独特之处是,长存不减味,久放不变色,捣成的蒜泥,放置3天以上色味均不变。

植株成长旺盛。叶呈条带披针形,扁平,叶肉厚,叶面着蜡粉,深绿色。假茎粗壮。鳞茎扁圆形,纵茎3.5~4厘米,横径4.5~5厘米,外被紫红膜质鳞衣,内有蒜瓣4~8个,一般5~6个,瓣大。早熟,从播种至收成120~150天。前期抗寒,抗旱,耐肥水,成长势旺盛。抽苔率40%~80%,一般为70%。亩产蒜薹吧75公斤。是蒜薹、蒜头兼用品种。

历史民俗

应县种蒜历史悠久,明代纂修的县志就有记载,但新中国成立前种植面积非常小,也仅限于小石口等几个村庄。据《中国实业志》载,1946年(民国三十五年)全县种植面积为110亩,总产大蒜220担。
1948年应县解放后,县东南乡一带大面积推广引种,产区进步到大石口、小石村、鲍堡、丁堡、丰寨、北路口、观口前、护驾岗、南上寨等村庄。
1978年,全县种植面积700亩,产量20余万斤,出口6、34吨,1979年将来因为生产责任制的实行,农民有了自主权,紫皮大蒜生产飞速发展,到1982年统计种植面积已达2.35万亩,总产量达2200万斤,年出口92.45吨。
21世纪初,有十多个乡(镇)近30多个村庄大面积种植。栽培面积进步到1000余亩,年产大蒜500多万公斤。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商品之一。

有关传闻

据民间传闻:宋辽交兵时,在雁门关东侧翠薇山脚下的孟良城,辽兵围攻多日未下。当时正是6月间,宋辽双方的士兵都患上了痢疾。守城将领孟良听当地老百姓说,服大蒜水,嘱大蒜肉,两日内即可治好痢疾。于是孟良让士兵照方食用大蒜,果然不出两天,宋兵全愈。辽兵不知缘由,也以为宋军和辽军一样,双方都患痢疾,不可以开战放松了警惕。1日宋军夜晚猛攻辽军,杀得辽军乱了阵脚,拉着肚子大败北逃。还传闻,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,慈禧太后慌乱出逃西走,渠道应县南山脚下的路上,也患了痢疾。御医都治不好,当地老百姓也献上了以蒜治痢疾的良方,非常快便治好了慈禧的拉稀病,使她才又振作起来奔向西安的。

应县紫皮大蒜的获奖荣誉

2010年,“应县紫皮大蒜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,商标专用权期限为2010年2月21日至2020年2月20日,并同时获准“中国地理标志”用权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中国特产网 » 应县紫皮大蒜